首页 > 精品赏析 > 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精品展时间

08.14--08.17

精品展地点

荣宝斋大厦二层多功能厅

(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 19 号)

预展时间

08.20--08.22

拍卖时间

08.23

展拍地点

万达文华酒店

(烟台市芝罘区胜利路 139 号)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隋末唐初精写本

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朴茂庄严 千年法宝

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书法略论及其文物价值

隋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,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文化交流通畅,在此安定统一的背景下,书法艺术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。隋代书法秉承了北朝质朴和南朝遒媚的书法传统,创造出二者相容的新面貌,结体趋向稳定,笔法保持质朴直率。到了唐代,由于帝王爱好书法,偏爱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书风,任用欧、虞、褚等书法大家出任二馆教授和皇家侍书,在隋代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提按、起收等技法因素,终于形成了法度谨严的楷书风貌。这种隋唐之间书风的潜移默化,在传世书迹中可以得到印证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卷尾原轴

而隋唐时期书法作品能够留存至今的,除了碑刻以外,墨蹟数量寥寥无几。直到清末敦煌藏经洞开启,才使大量古代的书法真迹重现世人面前。敦煌写本横跨十六国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北宋等十多个朝代,穿越时空七世纪,囊括学科数十种,内容涉及宗教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户籍、文学、医学、数学、音乐、书法等领域,卷帙浩繁,举世罕见。敦煌遗书绝大多数是手书写卷,它保留了延续时间最长,保存数量最多的中古时期书法墨迹,其书体之完整,笔法之多姿,风格之奇巧,功力之深厚,令人叹为观止!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完整,最鲜活的原始档案。

敦煌写经始于西晋,扩于北朝,盛于隋唐,终于五代。敦煌写经时代跨越度很长,从四世纪到十一世纪,跨度为七个世纪,其中数量最为庞大的是吐蕃、归义军时期写本。整个中古时期正是汉字演变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,字体从隶书到楷书的发展,从隶变到楷变。写经划分为南北朝写经、隋人写经、唐写经、五代写经、宋写经。由于大部分卷子卷尾遗失,对于何人何时所写,皆无从所知。只能把字体的风格来作为主要断代的依据。从字体风格来讲,隋人写经最好,南北朝写经带有隶书笔意,盛唐人写经笔法最严谨,唐末五代写经个性张扬,奇崛孤高。

由于佛教东传后的兴盛发达,从官方到民间的抄经活动极为活跃,写经书法历代沿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借助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抄经手的劳动创造,让我们得以清晰瞭解古代中国书法的真实高度,重新构建起完整的书法发展历史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局部

1、上承六代,下启三唐

隋代书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,隋代书法上承六代,下启三唐,起到呈上启下的过渡作用。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“内承周、齐峻整之绪,外收梁、陈绵丽之风,故简要清通,汇成一局,淳朴未除,精能不露。”从书法嬗变的角度讲,隋代书法在北朝质朴峻拔的基础上融合南朝绮丽绵密之风,楷法逐渐整饬成熟,为盛唐书法的繁荣做好了铺垫。

隋代书法融南北之风,粗经并存,兼收并包,风格多样。隋代自秦汉以后又一次完成了南北在政治上的统一,南北逐渐走向融合,书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,也在这大融合中交流碰撞,显现出风格的多姿。从书法风格上来划分,其中峻严方正一路以《董美人》、《苏孝慈》为代表,平正和美一路以智永《真草千字文》,丁道护《启法寺碑》为代表,下开欧阳询、虞世南等名家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卷首原包首及缥带

今所见此卷写经,正是隋唐书法风格转换时期的代表作。全卷长574厘米,高25厘米,以工整端庄的小楷写于隋唐时期优质纤薄的细密麻纸之上,首尾6500馀字,用笔遒丽纯熟,结体谨严,笔速虽快而一丝不苟,无一懈笔!章法更是开启了后代小楷书模范。书写内容为《妙法莲华经卷三•化城喻品第七》,採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,也是当时最为通行的译本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此卷中“世”、“民”均未见缺笔。唐初的避讳现象不像后世,并不十分严苛,启功先生在考证书写于贞观二十二年的《转轮王经》时认为:“避讳缺其点画,始自高宗之世”。而避讳虽非绝对的判断时代依据,但结合此经的书法风格,加上纸质紧密细腻,砑光上蜡,坚韧如帛,同中国书店所藏隋人书《涅槃经》相似,而与盛唐时期的硬黄笺迥然不同——让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件写经的完成时代下限,至少在唐代初期,上溯可至隋末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《法华经卷三•化城喻品》中不避唐讳

2、结构精妙,气息醇厚

此卷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书法与隋智永《千字文》同属平正和美、博雅中正一路。隋人墨迹已不多见,相传隋智永曾有真、草《千字文》八百本,散诸于江东佛寺,各施一本,而流传至今的墨迹本,据现在资料所载,仅存一本智永禅师墨迹,此本唐代时流入日本,曾由圣武天皇收藏,在他死后,遗物于公元756年捐赠大东寺,后辗转归私人所有,习称“谷氏本”;国内所留传仅是宋大观三年(1109年)薛嗣昌所刻之本,原石在今西安碑林,隋人墨迹之珍贵可想而知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真草千字文

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,传承王羲之家法,笔法出自魏晋风骨,唐张怀瓘《书断》评“微尚有道(张芝)之风,半得右军(王羲之)之肉。兼能诸体,于草最优。”从流传下来的隋智永《千字文》上,与此卷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相比较,可以清楚地发现,两者笔法的相似之处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智永千字文(左)与本卷(右)字法对比

二者分析,两者在笔法上似乎略不相同。但从整体来看,二者在气息上是保持一致的。智永所书《千字文》,笔法敦厚,以侧锋取妍,起笔斜切,细微处可见笔锋,取势和结字尚未模式化,鲜活和灵动之气存于字法,整体风格平正严谨,没有成熟唐楷的法度森严。《妙法莲华经卷三》笔法峭立,破锋直入,每一笔都迅捷弹出,毫芒毕现,随心所欲,笔笔精到,加之笔力刚劲,风格更显孤峭爽利,笔法灵活多变,整体气势充沛。

智永书《千字文》和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,二者在气息上是一致的。虽书法用笔和结构略显不同,但在字形的处理以及字本身流露出的气息上,如出一辙。从字形上看,收放是一致的,“王”字收前两横,放第三横;“子”字头部收,横画放出;“名”字“夕”的长撇放出,点画收紧;“阿”字收耳部,放“可”字横画。从气息来看,都开始融合南北之风并遵守法度。隋代楷书点画的精致,起笔收笔的清晰生动,结构的灵动巧妙是被法度所苑囿的盛唐楷书所无法比拟的。盛唐楷书所表现的是对“法”的极致追求,法度严谨所要达到的是一种极致的美,这种美易被过“法”所拘泥,而隋代楷书表现的是南北书风经过交流、碰撞、融合、蜕变所展现的全新的美,其结字之精妙,笔画之细腻,在《千字文》和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上,可以清楚地感受到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局部

与盛唐时期的传世写经代表名作,如今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《灵飞经》四十三行真迹相比,这件写经在用笔与结字的丰富程度上或有所不及,而与传世另外一些非常典型的隋人写经相比,已经有了更多的顿挫与提按动作,行笔十分果断老练,不论是一字之内还是一行之中,点画轻重粗细造成的局部强烈对比,节奏鲜明,捺脚用笔往往厚重并微微上翘收笔,带有些许夸张的隶意,显示可能来自北齐书风的影响痕迹。至于结体方面,整体偏于扁方稳重,横向的笔划拉长,略呈左低右高之势,倚侧取妍,结构奇妙,无不反映出这位无名写经手高超熟练的书写技巧,与名列临川四宝之一的隋代书法碑刻代表丁道护《启法寺碑》也颇有相通之处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《法华经卷三•化城喻品》卷与隋唐写经及碑刻的局部比较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卷首

至于此件经卷,其卷首附有原包首及五彩飘带,尾轴也是原装之物,两头黑漆之上点以红漆,在拍场上实属仅见。其历经一千四百馀年,尚能保持原来的装帧式样,尤为难得与珍贵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此卷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局部

2020年荣宝春拍,法缘汇聚,金光亮世的此卷隋末初唐本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楷法整饬,笔法细腻,全篇首尾一以贯之,一气呵成,兼南北书风之长,内含北碑雄强刚劲之笔力,外沿南朝精工绵丽之姿,上追两晋,下开三唐,实得楷法之精髓。隋末初唐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,其融合南北之长,书法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美,更是只有在虔诚恭敬、心无杂念的状态下才可能达到。此卷《妙法莲华经卷第三》足为隋末唐初的书法转型代表,即使置于历代法书名作之中,也堪称毫无愧色。整体气息醇厚,结字巧妙,用笔细腻,清刚方正,书写虔诚,一丝不苟,洵可宝也。

一念莲花开 · 隋末唐初精写本《妙法莲华经》卷第三


Lot 834 7世纪 隋末初唐写本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化城喻品第七

水墨纸本 手卷1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

备注:本拍品符合国家文物局制定一级文物定级标准

574×25CM

RMB:1,500,000-2,500,000


拍卖预告
精品赏析